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城市消費需求的熱點所在,但農業和旅游之間應該怎么融合?下面麻城古孝感鄉都景區就詳細介紹一下鄉村旅游與現代農業融合方式。
一、生態治理與大地景觀的融合
農業生態治理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應該將生態保護與修復和農業景觀建設結合起來,不僅要恢復自然美,也要體現人工美。需要有效利用制定的生態補償制度,加大農村生態恢復、保護、建設的力度,在生態恢復治理的過程中,因地制宜考慮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文化旅游和生態休閑度假產業等旅游休閑功能,以鄉村景觀的改善優化鄉村資源結構,提高鄉村地區對城市客源市場的吸引力,為鄉村旅游的打造和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二、科技創新與旅游業態的融合
要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來改造鄉村旅游和現代農業。新型農業必然產生新型農業景觀、新型農業技術、新型農業產品,這些都可以作為鄉村旅游發展創新的吸引物。應依托中心城市發展集農業生產、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參與體驗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和科技農園,形成規模經濟,發揮現代農業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多元功能。要在一些市場潛力大,開發條件好的農村,將旅游業培育成打造為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擴大內需的主要力量。
三、原鄉文化與旅游體驗的融合
要在眾多同質化的鄉村旅游產品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在具象的鄉村事物實體上充分發揚特色原鄉文化,改造提升相應的鄉村景觀、鄉村氛圍和鄉村環境,形成當地獨有的鄉村意象。發揮原鄉文化的魅力,就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吸收優良的多元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加工和改造,結合市場需求形成文化旅游產品,體現鄉村旅游中原生性活力。要充分結合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拓展鄉村文化旅游空間,利用鄉村的生態優勢和文化優勢,開發攝影旅游、影視旅游、采風旅游、寫生旅游等文化旅游形態,促進鄉村文化交流。應建設一批特色突出、服務完善的藝術村落,吸引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創作富有鄉土氣息、謳歌農村時代變遷的文藝作品,為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提供健康有益、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
四、生活方式與旅游行為的融合
參與旅游活動有效地改變了當地居民的個人效能感,從各個方面重塑從事旅游的農民,讓農村居民向現代生活轉型。旅游與生活方式的融合是雙向的,旅游消費和交流既可以激發農民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符合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也改變著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發展鄉村旅游,要立足居民的需求和旅游者的需求,并通過科學的規劃將這些生活元素納入進去形態設計到規劃中。
鄉村旅游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就是老年旅游,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經突破2億,約占總人口的14%。他們對于鄉村風光和田園生活有向往,安靜生態的鄉村生活也更適合老年人的休閑療養,但基礎設施和醫療養護等配套服務制約了鄉村老年旅游產品向中高端養生度假產品進一步發展。伴隨農業現代化進程,應選擇一些靠近大城市,環境宜人的鄉村,根據老年人的生理、身體特點,用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規劃建設市場需求的老年療養院、度假村等設施,配套適合老年人的服務,帶動鄉村勞動力轉移;同時也通過與休閑療養游客的長期交流,改善鄉村居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五、農業產品與旅游商品的融合
要提高農業產品的溢價能力,就需要結合當地文化,把特色農產品、民間手工藝品等特產包裝成旅游商品,抓住城鎮化背景下食品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契機,將創建農業產品品牌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重點任務。目前,鄉村旅游商品的同質性強,要得到消費者接受認可,就必須立足各地的資源優勢和文化背景,發揮特色農業的優勢,引入現代的生產技術、物流技術、營銷方式,研制和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技術含量高、攜帶方便的鄉村旅游商品系列,滿足不同層次旅游者的購物需要。
要實現農業產品到旅游商品的轉化,還需要完善鄉村旅游商品供銷銷售體系,各地應組織篩選一批具有突出鄉土特色、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農產品、手工藝品進行重點扶持。要結合旅游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勢頭,帶動農村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率,實現旅游產品、農業產品、農業服務的同平臺銷售,提高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古孝感鄉都景區核心項目“孝感鄉生態莊園復合型鄉村振興旅游項目”是經過發改委審批的麻城市鄉村振興項目,整體定位大別山文化體驗地,主要分為移民文化體驗區、精耕農業示范區、研學自然教育區、雙養度假區、民宿體驗區、體育休閑娛樂區,旨在將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一體化發展融入文旅業態,完善并突出以農業為基礎的產業融合。目前開放項目招商,主要針對的是對指定項目有投資意向的客商,歡迎有意向的客商電話聯系:18107138871。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